读书笔记 | 《被讨厌的勇气》

《被讨厌的勇气:“自我启发之父”阿德勒的哲学课》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、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,于 2013 年 12 月首次出版。

这本书很短,阅读时间大约在 5-10h。带来了不少奇妙的观点和思考。我是和某人一边讨论一边看的,于是少见地记下了一些笔记。

看书的过程中,不禁会让我思考,如果如此简单的解释方式就能让我信服,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更优秀的理论能打动我?以往并不怎么看哲学书,但即使是经典的哲学启蒙《苏菲的世界》,也不会像本书这样阅读地如此轻松。回想以前看辩论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判断,只觉得在说话议论的那一方最有理,换到哪边就是哪边讲得好。这是很危险的,要随时保持自己的思考,才能对自己有用。所以我会说看哲学书是在做对自己观点的审判,也是在做对书中观点的审判

现在来说和书有关的事。

先对整本书做一个整体评价。本书的观点主要来自于阿德勒心理学,主张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积极而认真地面对此刻。从人际关系和社会的角度定义了烦恼、幸福、价值等难以解释的概念,并详细地自圆其说。个人以为,这一套理论是足够简单和完备的,但不适合所有人。据说有人看完觉得很难受,但我只是觉得角度很有意思。

从书的叙事顺序来说说内容吧。首先提到所谓的“目的论”,并提到所有情绪都有目的。并举了两个很有概括性的例子:

  1. 闭居不出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受过“心理创伤”而感到不安,而是为了安于现状、受到关注的目的调取出了“心理创伤”的回忆、同时制造出不安情绪。

  2. 愤怒中的“私愤”总是为了支配别人或更轻易地达成交流的目的而产生。

书中给了详细的解释。这并不是在谴责不安的孩子和愤怒的人,而是换一个角度解释他们的情绪。

用目的论,可以非常容易地解释畏难心理的来源,可以破除许多人生谎言。

而“所有情绪都有目的”的观点,我总觉得有些不近人情。例如独自看到日出之景而产生的美好的愉悦感,若非要找到个目的,倒也可以解释成“为了对生活感悟更多”、“为了更多的愉悦体验”等等。但是这样却总感觉十分别扭,丢失了不少浪漫。这是我对目的论的认识中的一点小小的缺憾。

然后提到几个本质相似的观点。

  1. 不存在过去。

  2. 发生过的事是怎样的,取决于它被你赋的意义。

  3. 自卑感、优越感是主观且并非消极的概念。他们发展过度,会形成消极的自卑情结、优越情结。

比较赞同。其实就是让你把过去赋为回忆,从而更加地重视现在。

然后提到关于伙伴与竞争、爱与束缚;还有提到有的人总是用自己的不幸来支配自己、支配他人。这些我觉得讲的有些粗糙,所以按下不表。

接下来开始触及书的核心内容,也是我反而没有太多想法的地方,因为其实有点鸡汤。

一个重要的概念:课题分离。简而言之,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,他人无权干涉。

做好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。这也是书名的由来,他人的看法如何是他人的课题,你的做法是你的课题,被讨厌也没有关系。

从课题分离出发,可以把人际关系化简很多。由此可以引出:如果一段关系仅仅因为你反对就崩塌,那么无需缔结。

我比较喜欢课题分离在教育方面的应用。如果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,那么课题分离或许可以带给双方合理的自由。见过不少控制欲极强的父母,或许能让孩子短时间内有所成就,但是其实双方的心理压力都很大。看到这段,不由得想起吴谢宇杀人案,值得深思。

说一个我很喜欢的书中的观点:存在即对他人有用。

若用行动标准来看,先天残疾的人、卧床不起的老人的价值何在?但是从存在标准来看,就柔软且正确很多了。许多人为了救回重病的亲人而奔波,到底就是因为亲人的存在对其是有情感价值的。

书的最后部分,鸡汤味就浓了很多了。简而言之,就是认真地活在当下,减少人生谎言。可以自己买书来看,不长,很轻松,能引发很多思考。

就写到这里吧。

Joy © 2023 Powered by Jekyll and Theme by solid

今日诗词API Valine 评论管理 Github